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》讀後心得和一些隨筆

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

會找這本書來看最大的動機大概是因為綺綺。

在一起跟分手的時候,她說過好幾次我沒辦法同理他的心情(共感?)、沒辦法幫她排解情緒壓力。老實說我自己也覺得大部分的時候我對其他人類的情感有些薄弱;對於綺,除了傾聽我也不知道該做出什麼回應才對。如果物理的距離不遠,可能可以再加上個擁抱,但除此之外我大概就什麼也做不到了。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,比起說錯話火上加油,不如就乾脆什麼都不說;但什麼都不說卻又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。

會找到這本書應該是在我們的關係正在支離破碎的瓦解的那陣子,那時我就在想,或許我該學習如何當一個「心理師」,或許未來在遇到類似的場景時,即使感性無法同理,我也可以理性地做出適合的回應。正如同書中提到的,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情的出口,有些人很幸運,他們的朋友之中就有這樣能夠充當心理師的傾聽者。我希望我也能成為這樣的人。不過當時沒有看,一直拖到我被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搞到鬱鬱寡歡,我才抱著這本書充當浮木,希望這本書的內容可以幫幫我自己。

老實說這本書讓我有點失望。

我原本期待這會是一本類似紀錄片性質的敘事書,但總覺得一切有點太過理想化,有一種假假的感覺。總覺得蛤蟆做為一個憂鬱症患者太過理性也太配合,雖然可以理解為了篇幅必須壓縮內容,但書中療程的進展和效用真的快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,讓人很難將自己的情緒帶入;而蒼鷺作為一個心理師,除了第一章引導蛤蟆正視和理解自己心中的情緒來源,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硬轉葉配心理學理論,讀起來其實不太舒服。雖然可以理解他在方法學上用的是一種「你只要理性的理解自己為何憂鬱,你就可以走出憂鬱」的理論,但我沒辦法認同,至少我沒辦法透過這種方式排解自己的憂鬱。

所以說,我覺得這本書更像一本科普書,把心理學的理論編織成蛤蟆與蒼鷺的對話來呈現給讀者;但作為傳達知識的科普書,我覺得這樣非但沒有比較好吸收,反而只是增添了不少冗餘的內容,同時也讓理論本身碎片化。或許有些人喜歡這種模式,但若真要科普,我個人更偏愛單純的敘事,甚至條列式、講重點的 Bullet Point。(現在想一想,這本書其實有點像 NotebookLM,就是理論塞進去對話跑出來的模式。)

另一方面,我也很懷疑蒼鷺所使用的「溝通分析」(Transactional Analysis)是不是真的能「治療」憂鬱,感覺只是學習了一些心理學的名詞和概念、幫自己的情緒命名歸納而已,這樣真的有用嗎?

所以我的心得是,如果是本身有點憂鬱想透過這本書治癒自己的心靈,又想嘗試溝通分析的方法,或許可以試試;若要做為去看心理醫生的前哨站,好像只會降低對心理醫生的期待而已。

如果真的要治療憂鬱,不一定要看醫生,可能玩楓之谷就會好。